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海湾国家靠外籍劳工“养活”海湾人
2010-08-25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在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无论工地、饭馆、旅店还是商铺,甚至家庭,干活的人大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应邀到当地一位朋友家做客,我发现他雇用的厨师、保姆共三人,均来自菲律宾,雇用的司机、清洁工共两人,则来自孟加拉国。参观一家通讯社,我感到好像来到南亚次大陆,因为除社长和总编辑之外,六十多个员工,不是印度人就是巴基斯坦人。

  记得到海湾国家之前,我曾看到一则报道说,海湾国家的生存,一靠地下储藏的丰富石油,二靠国外涌来的大量劳工。对第一点,我确信不疑,因为我知道,海湾地区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石油美元养活着海湾人。对第二点,说实话,我原来不大理解。现在,亲眼目睹,我开始信矣。

  波斯湾阿拉伯国家是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和阿曼,统称海湾六国。在这六国打工的,除来自埃及、苏丹、巴勒斯坦等国的阿拉伯人之外,大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目前,海湾地区人口3500万,其中外籍人至少有1300万,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以上。六国中,沙特阿拉伯的外籍劳工数量最多,约有560万;阿联酋、卡塔尔和科威特的外籍劳工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百分之八十九、七十二和五十九。六国均由土生土长的阿拉伯人主宰,但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依靠外籍人来支撑。看到这一独特现象和这些有趣数字,我不由纳闷,这些外籍人是如何进来的,他们在异国他乡是如何生活和工作。

  海湾六国位于波斯湾西侧的阿拉伯半岛上。半岛广阔的地域多为沙漠,人口稀少,长期以农牧业为主,社会经济相当落后。20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发现储藏量极为丰富的石油,勘探、开采、炼制、出口均需大量劳动力。可是,本地人不但太少,而且大多习惯懒散的游牧生活,文化素质也不高。于是,从事石油开发的西方大公司就从埃及、也门等周边阿拉伯国家和邻近的南亚次大陆引进劳工。到七十年代,国际油价持续飙升,独立不久的海湾国家“一夜暴富”。这时,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发展、政府部门管理、文教卫生机构经营,直到成为富人后的家政服务,都需要引进人力。海湾地区遂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劳务市场。这给南亚、甚至东南亚人口密集、英语通用的国家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六国的外籍劳工,1965年只不过十几万人,此后连年大幅增加,1975年111.6万人,1985年788.2 万人,1996年1000万人,2006年则超过1300万人。

  外来劳工抢购食品

  大量外籍劳工涌入改变了海湾六国的人口结构。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六国的本国居民在人口总数中还占多数,达百分之六十八点七;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比例急剧下降为百分之五十一点八,到九十年代进一步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三点六。六国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外籍人的数量当然也就因国而异。其中,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的本国居民在人口结构中始终保持了较大比例,现在分别为百分之七十三和七十一。阿联酋、卡塔尔和科威特三国则相反,外籍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多数,2004年分别为百分之八十一、七十和六十四点四。三国当局均惊叹,本国居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已成为“少数族群”。特别是每到炎夏季节,本地许多人都去国外避暑,满街巷走动的尽是南亚人,整个社会俨然成为印巴人的一统天下。

  外籍劳工人数急速增加,本地就业人数缓慢增长,使整个就业人口失去平衡。六国外籍劳工在整个劳动力中的比例,1970年为百分之四十三点四,1980年为百分之五十七点八,2000年上升为百分之七十三。其中,沙特的外籍劳工在全国850万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低,但也竟达百分之五十六。阿联酋、卡塔尔和科威特三国的外籍劳工在其总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百分之九十一、八十六和八十二。仅巴基斯坦在阿联酋就有80万人,主要分布在建筑、商业、出租车和其他服务性行业,还有的在军队服役。在巴林,1.1万人的武装部队中竟招募有几千名巴基斯坦籍和约旦籍士兵。这些国家对外籍劳工依赖程度之大,在世界上恐怕是罕见的。正是依靠这些外籍劳工,海湾国家才把丰厚的石油美元收入转变为经济高速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就实现了其他国家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富国行列。现在,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两万美元,位居世界各国前列。这里凝聚着多少外籍劳工的血汗,实在难以述说。可以这样说,没有外籍劳工就没有海湾各国今日之繁荣;没有外籍劳工,有些海湾国家简直就无法生存,更谈不到发展。中东一家刊物曾经这样说:如果说是真主赐予海湾国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那么,将这种资源转化为财富则在很大程度上靠外籍劳工。外籍劳工是造福海湾国家的“另一个真主”,即“人间真主”。

  大量外籍劳工的引进也给海湾国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首先,海湾各国近年来人口普遍增长较快,年增长率一般在百分之三以上。可是,劳务市场大多为外籍劳工挤占,本地人就业困难,失业率不断上升。其中,沙特本国人的失业率目前已达百分之十二。其次,外籍劳工将收入的大部分汇回国内,2006年至少有257亿美元,约占海湾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海湾国家称此为经济“大放血”,心中感到不是滋味。再次,大量外籍人的存在,特别是一些非正常移民劳工的存在,给本来生活平静的海湾国家带来不少社会治安和种族冲突问题。 最令海湾国家感到忧虑的是,大量外籍人的存在对其民族的主体性构成巨大威胁。这些外籍劳工来自不同社会、文化、宗教背景的国家,带来的是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生活趣味,对海湾的本土文化传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巴林劳工大臣马吉德?阿拉维认为,外籍劳工大量涌入,使英语和印地语的使用大有压倒阿拉伯语之势,无形中在“扼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种在自己的土地上使自己的文化被蚕食的现象,是对海湾国家的国民性的极大侵蚀。沙特劳工大臣加齐?格赛比2008年2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国际上有人向海湾国家施压,要求给外籍劳工以公民权。如果上千万外籍人获得公民身份,就意味着他们在海湾国家也获得政治发言权。那时,“我们将被迫让这些外籍劳工进入我们的议会或协商会议,甚至内阁”。这是“比一颗比原子弹爆炸和一次以色列入侵都要严重的危险”。

  鉴于这种情况,海湾国家开始考虑改变比较自由的移民政策,对外籍人入境加强限制。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石油价格下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海湾国家开始控制外籍劳工准入。九十年代初,作为替代外籍劳工的一项措施,有的海湾国家提出“劳动就业本地化”的口号。2007年,巴林和沙特建议,把外籍劳工的居住期限制在六年之内,同时将一直对外籍劳工实行的入境签证、就业许可证的雇主担保制改为政府管理制,严防外籍人挤占本地人应占有的工作岗位。这样,由政府统一掌握外籍劳务人员的输入数量和留居时间,而达到六十岁退休年龄后则必须离境。对这一建议,六国迄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主要是因为,六国对外籍劳工的依赖程度太高,尤其是私营企业和家政服务,很难摆脱职业水准较高、工薪又较低的外籍劳工。外籍劳工从事的大多是本地人不屑一顾的最累、最脏、最危险的“三最活计”。外籍劳工的锐减,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瘫痪。在阿联酋、卡塔尔等国,许多印巴人在政府机构以及银行、保险、邮电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工作,已经跻身上层社会,对国家的管理与发展举足轻重。有人戏言,如果要赶走他们,有关国家“几分钟之内就可能倒退到石器时代”。

  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豪拉?马塔尔最近考察了海湾国家的劳动力状况。他说,沙特提出劳动力本地化政策已经二十多年,但实际进展不大。现在,这个国家私有企业的员工大约百分之九十为外籍人。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技术素质,改变他们鄙视体力劳动的就业观念,设法鼓励他们到长期不屑一顾的建筑、服务、家政等行业就业。为此,国家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学校应加强对培养具有实际技能的人才的课程设置。否则,即使大学办得再多,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海湾六国外籍劳工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以及各种权益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六国对外籍劳工均实行雇主担保制度,留居年限及行动自由均受到严格限制,不准离开作担保的雇主另找工作。人权组织称此为“酷似卖身的奴隶制”。外籍劳工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有的祈祷和上厕所还要扣工资。工资最低的每月只有120美元,有时还拖欠不发。外籍劳工大多居住在工棚里,水电无保障,蚊蝇横生,子女教育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女性还会遭遇性侵扰。这就不断引起外籍劳工游行、抗议、罢工事件发生。从2006年到2007年,在阿联酋著名商城迪拜,以来自印度为主的40万建筑劳工多次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生活待遇。 最近,因为美元贬值和物价飞涨,一些外籍劳工,特别是来自经济增长较快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劳工,开始撤离海湾。海湾人才招聘公司总经理亚赛尔?哈塔米说,由于六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贬值直接影响到侨汇的实际收入。今年2月各国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沙特是百分之八点七,科威特是百分之七,卡塔尔和阿联酋则达到两位数字。仅房租一项就占到不少外籍劳工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外籍劳工开始离职回国。留下来的,有的把家属送回国内,有的不得不在业余时间再找一份活干。

  外籍劳工支撑了海湾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了海湾人过着优裕的生活。不少外籍劳工抱怨说:海湾人靠我们的劳动养尊处优,但却不给我们一口正常的饭吃。这是不公平的。而海湾国家则有人说:我们给外籍人创造了那么多就业机会,他们每年从我们口袋中掏走那么多钱,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印度一家报纸就此评论道,说到底,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谁养活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无需争辩,可是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争辩自然就会无休无止。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