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汇率改革不会抑制中国工资上升
2010-09-03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斯坦福大学的罗纳德·麦金农教授最近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长期来看,涨工资和人民币升值有替代作用,都能够促进经济平衡,但是由于升值会受到热钱干扰,涨工资是更好的选择,而升值则不利于中国的工资增长。这一建议只有在工资能够灵活调整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但工资只以相当缓慢的速度增长,未能发挥平衡国民经济的中坚作用。

  经济学家通常一致反对价格干预,因为任何对市场价格的偏离都会造成福利损失。但至少有一种价格例外,那就是汇率。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不在少数。麦金农教授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比如压低真实利率,会导致很多扭曲和效率流失,因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利率市场化。然而,在倡导金融自由化的同时,麦金农教授多年来一贯呼吁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这种反差并不好理解。

  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者认为,名义汇率变动对调整经济失衡的作用不大,保持名义汇率稳定能够减少诸多成本,更重要的是,固定的名义汇率下,通过工资和物价的变化,实际汇率会作出充分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基本平衡。

  工资和物价能够充分且及时调整的假定,在很多时候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预言,在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国家,实际汇率将出现同步升值。实际汇率升值有两个途径,一是工资和物价上升,另一个是名义汇率升值。然而,10多年来,中国的工资和物价,以及人民币汇率都保持了相对稳定。显然,如果工资获得了足够的上涨,将会部分抵消“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减少顺差,并让外汇储备积累放缓;同时,工资充分的上涨也会改善国民收入在家庭、企业和政府间的分配,提升家庭消费,降低储蓄率。然而,这两点都没有出现。近10多年间,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出口和外汇储备的高速扩张,还见证了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的明显下滑,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积弱不振。

  工资未能足够调整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供给限制了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出口部门的扩张只是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并未对劳动力市场构成压力。到目前为止,中国仍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这决定了工资不会出现足够的上涨,使之无法起到平衡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过去所看到的:汇率在大部分时间保持稳定,但工资并未出现明显上涨,结果经济失衡进一步加剧。2000年以来,统计数据反映出的工资水平有一定上涨,但上涨幅度总体上滞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鉴于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些变化,有人认为,工资调整的步伐将明显加快,而这将减轻汇率调整的压力。今年以来,用工荒比往年更加严重,劳资摩擦有所加剧,市场工资和最低工资有较明显上升。这些变化与其说是中国劳动力供给进入短缺时期的前瞻性表征,还不如说是对过去工资过低增长的滞后纠正。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结构最为有利的时期,农村人口比重远远大于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显著。在国家一些政策的作用下,工资会保持温和上涨,但鉴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基本格局,工资上升的力量不足以完成实际汇率的充分调整。

  在汇率问题上,绕不开对日本经验的正确解读。麦金农教授指出,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日本上演了战后奇迹:从上世纪50年代早期到1971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货币工资增速达10%以上。到了1971年,由于当时日本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竞争对手,美国开始错误地逼迫日元升值。1990年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跌入一轮通货紧缩低迷期,至今尚未复原。在2010年,日本的工资水平事实上还出现了下降。

  这个描述完全是从汇率的角度来解释日本经济的兴衰。应该注意的是,与日元同启升值进程的还有德国马克,而德国经济并未遭遇日本式梦魇。日本工资的上升幅度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而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汇率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并非决定性的。在人口结构上,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显现,储蓄率和投资率随之下滑。在经济增长动力上,日本企业未能及时跟进新经济浪潮,领导创新的能力有所减弱。在政策上,与日元升值相伴随的是,日本长期实施了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以期抵消本币升值对日本企业的冲击。

  假以时日,中国的工资调整机制会足够健全,那时出口部门扩张会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并带动有效汇率上升。但这一条件目前还不具备。但谁能等到那么长呢?失衡的中国经济等不到,逆差国更等不到。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工资调整也并不灵活,具有很强的刚性。现在,政策面是可以建议加快工资上涨幅度,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些工作也在开展,但最终决定一般工资水平的还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基本格局。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较大,工资可能还无法获得与劳动生产率同等幅度的增加。

  总之,汇率体制改革与工资上涨不存在理论上的显著对立关系。在当前条件下,抑制工资上涨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因素,而不是名义汇率。在短期,汇率是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升值比涨工资更容易操作,说服企业加工资并不容易。

  升值和工资上升之间除了有替代关系以外,还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过多地强调前者失之偏颇。完全依赖涨工资调整实际汇率,则会对国内通胀造成较大压力。这中间的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机制尤其值得关注。如果物价上涨很快、赶上工资上升,那么实际工资则静止不动。汇率升值有利于控制国内整体的通胀水平,从而为涨工资提供空间,并能够提升货币工资的购买力。此外,工资上升不仅会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非出口企业的成本;而升值则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出口部门的生产成本,从而更好地调节内外失衡。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