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煮夫”客串容易,职业化难
房子、股票、婚姻,似乎永远都是能激荡起无穷口水的话题。眼下正在各大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又激发了网友对现代婚姻种种话题的探讨兴趣。
在《婚姻保卫战》中由黄磊扮演的许小宁,已迅速成为2010年夏天的新款偶像男。与2009年的由电视剧《蜗居》演绎出的“万人迷”宋思明所不同的是,许小宁没有宋思明的权势,也没有摆平一切问题的雄厚资本和过人手段,甚至没有那种亦正亦邪的独特气质散发出的咄咄逼人的魅惑。许小宁代表着另一类男人,不那么气势非凡,但他有着这个时代的男人身上日渐稀缺的品质:忠诚、负责、善良、隐忍、体贴又不乏智慧、活力、情趣。
许小宁正在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他是一个优质的 “家庭煮夫”!他一直心平气和地做妻子兰心“背后的男人”,做饭洗衣带孩子,身心投入地支持女强人型的妻子打拼事业。而在妻子遭遇诸如健康问题或者陷入事业困境时,他又能挺身而出,用他的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帮助妻子安然渡过难关。
“嫁人就嫁许小宁”,当许多女性由衷地表达出这样的择偶新姿态时,我们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家庭煮夫”,是不是婚姻模式的一种进化?
从女性的角度解读——
“煮夫”是理想,但不是目标
洗衣、做饭、打扫屋子、带孩子,给妻子端茶递水、推拿按摩……这就是许小宁的日常生活。而妻子兰心,则整日在商场上貌似强悍地打拼……这一切,看上去让人有些轻度的错愕,但当事人双方,似乎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模式。
而让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家庭煮夫”越来越成为被男人们认可的新身份。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开展的调查显示,在28岁到32岁的男性白领中,分别有22%、73%、34%、32%的人愿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当“煮夫”。
这个调查数据,或许令女人们欣喜。但注意,这个数据的前提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当“煮夫”。什么是条件许可?也许是世俗的判定男人成功的标准不再是看他的官阶、薪水、座驾;也许是男人自身价值观的变化,金钱、权力、美女,不再是男人的人生的三大欲望;也许是国家福利体系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让男人们拥有足够的生活安全感……但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远比男人学会做一道新菜难度系数高十倍。
所以,当“家庭煮夫”,对男人而言,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层面的,也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是心理层面上的。让他们像许小宁那样死心塌地做女人背后的男人,他们会有无数个心理障碍:在人前的如何保全面子?婚姻中能有多少话语权?
而与此同时,“家庭煮夫”在女性那里,需求又是如此旺盛。越来越多女人们视为好丈夫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国内最大的婚恋网站世纪佳缘关于“家庭煮夫”现象所做的网络调查中,有44%的女性表示愿意嫁给家庭煮夫,有85%的女性期待自己的另一半能“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而在国外,许小宁式的男人也正大行其道。在英国,一个新名词正流行——SAHD(stay-at-home dads)。在英国,有60万男性在家里当全职丈夫,是10年前的10倍。而在美国,至少170万个失业的已婚男子靠妻子来支付家庭生活账单,一家电视台还为此开播了名为《好莱坞“家庭妇男”》的节目,大受欢迎。
但这并不预示着,在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正在或即将发生革命,男人们可以把挣房贷、车贷、儿女教育费的差事交给女人,然后去研究回锅肉的新做法……事实上,“男人回家”,更像是一种理想,而非一种现实。
就如同不少女性网友的质疑:许小宁这种温柔体贴的小男人,当然让女人喜欢得紧,甚至会让女人滋生一种宠物似的柔软感和亲近感,但许小宁这种男人,女人累了可以靠着歇息,女人事业出现危机了,可以躲在他身后,由他立马横刀,摆平所有障碍……这样的男人,里里外外,都要拿得起,放得下,基本上就是一个超人了!哪儿找去?
女人们的这份清醒,源于对男人能量的客观认识。事实上,做一个“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的男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对男人的动手能力、胆识谋略、心理素质,都是一个近乎苛刻的考验。很显然,大多数男人,经不起这个考验。也就是说,“家庭煮夫”客串一下,可以,职业化嘛,任重道远。
所以,“嫁人当嫁许小宁”,从女性的角度来解读,它是当下女性婚姻价值观趋于理性和健康的一个标志,它是一种积极、美好的新婚姻价值观。当女性的择偶标准从“宝马男”式的物质至上,到“宋思明”式的实用快捷主义,再到“许小宁”式的讲求舒适度,多少反映了都市女性婚恋观的进化,她们的心态开始由功利、激进、浮躁变得简单、温和、纯净。她们不再把婚姻当生意来做,而是当事业来经营,在一菜一茶中,细品婚姻生活的点滴滋味。
从男性的角度解读——
专职“煮夫”难,阶段性“煮夫”易
《婚姻保卫战》导演赵宝刚对“家庭煮夫”的态度,或许可以代表男性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
赵宝刚说:生活中存在“家庭煮夫”是无可争辩的,至于这个群体具不具有典型性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戏里给大家呈现了女人对于男人的一种期盼和欲望:她们既希望自己事业成功,老公能在家支持自己,按个肩揉个腿多舒服;又觉得在家的男人会不会有失自己的面子,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也是女人自己该反思的问题。
我用“许小宁”这个人物替大家试着走一回“煮夫”的路子,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超前消费。事实证明还是有不少男人会羡慕的。其实我欣赏的是许小宁的心态,男人最好做“阶段式煮夫”,在家庭允许的条件下走一段停一段,换一种活法儿给自己“充电”,这样才会是“成长型男人”。
比较有意思的是,赵宝刚也曾做了6年的煮夫,每天保证为妻子做出四菜一汤。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小宁这个角色,有他个人体验的痕迹。
而许小宁的原型,据说是著名导演李安。李安曾在事业不得志的时期在家洗菜做饭带孩子长达6年。那6年,李安的锐气和激情,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琐碎的重复中,几乎消失殆尽。后来还是妻子不断的棒喝和刺激,让他意识到,这不应该是他人生的最后内容。于是,李安开始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并开始着手练习写剧本,可以说,这段岁月成了他后来事业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的积累期。对于李安或者赵宝刚而言,“家庭煮夫”是一个有趣且有益的人生体验,是人生的一种高明的进退和平衡。
但如今,越来越多男性主动成为“煮夫”,当然没有赋予李安、赵宝刚这样重要的“人生意义”。他们以“煮夫”为荣、为乐,从男性的角度来解读,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煮男”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用“煮夫”的话来说: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
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即便是烧菜,男人也会弄得很专业。因为专业,就必然派生出诸多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做一道黄焖猪手,一个有心得的“煮夫”,可以写出上千字的洋洋洒洒的博客,从如何选择猪蹄,到祛毛的技巧以及调料的运用……津津乐道之中,铺陈出来的,却是对生活的一种细节的讲究和质感的追求。
在一个资深“煮夫”眼里,每一道菜,从食材到调味品再到火功,都可以条理化、数据化、理论化,同时又可以不断地改良甚至革命,这其中的乐趣,当然比美味本身,更耐人寻味。
所以,“煮夫”悄然流行,代表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情趣的泛滥。或者说,当男人们厌倦了职场的风起云涌、明争暗斗,腻味了电视节目的无聊清淡、千台一面,他们把“煮夫”当成了一种自我解压的方式,它成本不高,操作性强,因此渐成风尚。
在瑞典,“家务丈夫”已作为正规术语写进了法律。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出生之后,夫妻双方均有权选择谁待在家里照看婴儿,谁继续上班。如果男方决定担任“家务丈夫”,国家将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支付其原先工作报酬的80%。这样的休假通常被称为“产假”。他们还有专门的“父假”,时间为450天,须在孩子8岁之前休完。
中国男人没有这么好的社会福利,绝大部分男人,还必然承担起用养家糊口的多数义务和责任,在“家庭煮夫”尚不能职业化的社会背景之下,男人们“客串”一下“煮夫”,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体验,也是对女性需求的一种关照。
言情大师海岩说:家庭生活是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过程,既琐碎,又累人,夫妻百年,找个脾气好的远比找个模样好的重要。
能花半天时间,为家人精心烹制一道黄焖猪手的男人,脾气肯定不坏,值得拥有。
上一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网上办理
下一篇: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社保瓶颈的缘由
热点文章点击
- 01工伤赔偿标准2015
- 02工伤认定的情况、申请时间
- 03病假的天数是怎么计算的
- 04最新劳动仲裁申请书
- 05辞职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贴标准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