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灰色技能”属合法交际,校园培养注意方寸
2010-12-30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今年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又至。一些大学生为了使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给自己求职时增添“砝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诸如酒量等“灰色技能”,并将其当成求职前的“必修课”。

\
 

  扬子人才网职场专家说:“灰色技能指属于合法范畴的交际能力。交际不只是在正式场合与人说话,形式是多样的,如要学会喝酒、唱歌等,而喝酒也不只是把酒喝进去,怎么喝、何时喝、喝酒前后应该讲什么话才是最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事情能办成多是在非正式场合,只有对方对你有好感,事情才能继续谈下去,才有合作的可能性。”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受访者中,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重视“灰色技能”?调查中,72.4%的人认为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65.4%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41.8%的人表示,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值得注意的是,41.2%的人认为,不少人重视“灰色技能”,源于应试教育无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36.8%的人表示,应聘者所获证书缺乏含金量,使得企业看重“灰色技能”。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五味杂陈。“灰色技能”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重视,带给我们的除了惊讶和无奈,更多的是担忧。

  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面对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往往有着许多不得不面对现实。据报道,“户口、外貌、酒量、驾车技术、家庭背景”等等这些就业“潜规则”浮出水面。有的单位招聘把酒量、斟酒动作、舞姿、仪态举止及是否晕车等,都列入考察范围。更有甚者,连生肖、姓名也成了招聘条件。在无力改变这些现实之下,只能被动去适应。大学生学习动机也日益转向工具化、实用化。社会浮躁之风、消极思想渗透到大学校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另外,“灰色技能”的流行,也反映出了大学“社会教育”的缺位。一些高校教师不愿或不屑与社会盛行的“灰色技能”进行“正面交锋”,往往抱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存在的不良现象,往往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使得大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塑造的功能日渐减弱。事实上,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良好功能性能力,自我管理的良好适应性能力之外,更应具备适应不同领域的可迁移能力。在可迁移能力方面,很重要的便是对信息的选择甄别、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而当前许多大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往往轻视了这些。

  “灰色技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如果任由学生按照所谓社会技能去“自觉”“自发”的培养,不仅不能养成真正的技能,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还会导致校园不健康“亚文化”的流行泛滥,酿成恶性循环,使教育走向尴尬。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