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近四成民工闲暇时间用来睡懒觉
2011-01-21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近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组成了课题小组,针对在苏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工处于文化生活饥渴状态。

  36.7%农民工用睡觉打发闲暇

  远离家乡农村,游走于城市边缘。农民工往往以老乡、工友为纽带维系自己的生活圈,很少与圈外人接触。当前各级政府大力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事实上多数农民工没能进入城市社区,而是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孤岛”。

  来自宿迁泗阳的王金贵和妻子同在苏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他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几乎没有公休假,下班回到住地就是喝点小酒,和工友吹吹牛,然后洗洗就睡了,早点休息为的是第二天一早还要上工,“我们夫妻俩出门打工是为了给孩子攒学费,在这边除了吃饭也没有别的花销。每天这样工作,还能有什么其他活动? ”

  调查显示,在苏州企业基层工作的外来人员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时间9-10小时的占38%,11—12小时的占54%。长时间的工作耗费了大量体力,好好休息补充体力才是他们急需的。参与调查的相沈华同学这样描述从事建筑业农民工的生活: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文化程度低,居住地多为工地上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活动地点也往往局限于工地上,远离社区,形成了封闭的群体生活,“建筑业农民工‘孤岛化’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严重匮乏”。

  调查发现,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1%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在现阶段的物价水平上,日常生活费用毫无疑问占去了收入的大部分,文化生活消费对于农民工这样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无疑成了奢侈消费。在有关如何打发工余闲暇的调查中,36.7%的农民工选择了在打工之余睡觉,13.1%的选择了喝酒聊天,34%的选择了逛街。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内容的很大比例。

  新生代农民工喜欢上网

  18岁的李冬老家远在甘肃,现在在园区一家企业里当操作工,住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下班后,一般吃完饭就去网吧上网,玩玩游戏或者打打牌什么的,周末也会逛街”。他每月1500元的收入主要就是自己花销,除了吃饭就是娱乐,自己买衣服,每个月也会有一点结余。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像小李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调查显示,目前在苏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已逐步呈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中技中专学历占32.4%,初中毕业占28.2%,高中毕业占20.1%,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10.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为8.1%。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需求档次的变化。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对聊天、睡觉、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感兴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工更热衷于读书看报、上网和运动,偶尔涉足歌舞厅。在20—29岁的受访农民工中,74.7%的会在闲暇时间上网,19岁年龄段的上网比例更是达到了85.5%。

  新生代农民工收支状况有一个显著特点:十分注重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享受,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调查小组的丁银冬同学告诉记者,在访谈过程中,有一名在企业工作的年轻农民工告诉他们,每月1000元收入几乎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其中文化娱乐消费大约250元,电话费大约45元,仅此两项几乎花去个人总收入的30%。事实上,很多年轻农民工都希望在闲暇时间获得培训的机会。学好一门技术为将来的生计着想,是多数农民工的渴望。

  农民工普遍对文化生活感“饥渴”

  调查结果显示,56%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不满意,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普遍处于文化生活饥渴状态。如何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确保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农民工文化生活“解渴”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

  近年来苏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当大,如“十五分钟文化圈”建设、数字电视“四进工程”等,但目前各级政府提供的文化设施并不能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尤其在技术培训、图书馆开放、开展文艺活动方面还有较大缺口。城市快速的现代化进程让人们忽视了低层群体文化生活的需求,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商业化、高档化,使得农民工往往无力“消费”。而用工企业往往只重视解决工人的待遇、住宿问题以“拴住民工的心”,却对农民工文化生活问题认识不足。

  负责指导本次调查的苏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太军教授认为,农民工游离农村与城市社会生活,很难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难以挤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受众行列。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把关心、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他们量身定做合适的文化产品。

  同时,农民工文化生活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城市社区应将辖区内农民工纳入日常服务范围,各种公共文体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不能向农民工封锁,应该向农民工等群体免费开放。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最终让农民工敢于走出工棚,享受精神文化产品。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