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村的福利设施,民工也别一味进城
中国虽然一直都在快速发展,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和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难题,至今还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在经历并且将持续经历着一个农村人迫切想进城的时代。现如今总数已达1亿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城市易、融入城市难”的难题。
为什么“一元公寓”会走红
山东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桂玉代表说,上一代农民工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到城市打工,而“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父辈明显不同。他们多是主动到城市,而且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再回农村,渴望成为城市里的一员,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最难的就是寻找一个稳定的住处。”张桂玉说,为什么“一元公寓”会走红?因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多少积蓄,买不起商品房,而廉租公租房连城市低收入人群都满足不了。张桂玉说,城市应该为他们“量身打造”住房政策,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刚进城工作的农民工,可以选择集体宿舍或蓝领公寓,费用由企业或政府适当承担;时间长的,政府应该提供经适房。
青岛琴岛律师事务所主任杨伟程代表说,农民工处境不佳,主要表现在拖欠工资、不签合同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无法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比如医疗、社保、子女上学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境遇却并不理想。这容易挫伤工作热情。”杨伟程说,但即使这样,新生代农民工仍不愿离开城市。杨伟程曾调研了许多农民工,发现他们表面上说不愿留在城市,其实内心里都想留下,但障碍在于生活中处处碰壁。“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城市的主人。”
提高技能实现体面劳动
临清三和纺织集团董事长宛秋生代表说,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是结构性的,主要是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供给不足。而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从学校直接进了城,文化程度比传统农民工明显提高,但专业技能不如长辈,尤其是他们不愿从事脏、累、“没出息”的工作,就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两难背后,反映出当前农民工就业前培训、岗前培训和适应性技能培训机制的缺失。
山东华夏职业培训学院院长夏春亭代表说,目前对农民工的培训多由农民工输出地承担。一些职业学校还是书本上的东西教的多,因为要加大实习力度很难,学校要建实验基地,经费普遍紧张。政府需要建立一个长效常规机制,进一步给予多方面的扶持。另外一方面,企业作为用工主体也应当是培训主体,不仅在员工上岗前,还要在在岗期间进行技能培训,这可以促进用工需求与培训内容有效衔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卫东代表发现,现在企业用工青黄不接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制造业等传统型产业表现突出。老工人退了,新人却没能掌握技术。企业产品结构转型,没有技术队伍支撑肯定不行。姜卫东建议,应当创新机制,鼓励“师傅带徒弟”,让一些“绝活”传下来,这样既可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还可以使农民工在学好技术的同时,实现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
别一味往大城市里走
华泰集团董事长李建华代表认为,在大城市迅速解决户籍的问题不现实。他建议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转变观念,别盲目地都往大城市里钻,因为“在县城、城镇就业应该更有稳定感和归属感。”李建华说,企业应从长效机制着手,用“房子、车子、票子、位子”把农民工留在城镇。
烟台二中教师郝翠娟代表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改善中小城镇的公共福利场所,让农民工在中小城镇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这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其中,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
上一篇:调查发现“积分入户”居然少人问津
热点文章点击
- 01工伤赔偿标准2015
- 02工伤认定的情况、申请时间
- 03病假的天数是怎么计算的
- 04最新劳动仲裁申请书
- 05辞职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贴标准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