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能证明劳动关系?
微信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人在微信交流,微信群成为一个最常见的交流平台,那么微信是否可以作为证据证明劳动关系呢?下面,小编以案说法为您介绍。
【案例】
邓小姐是一名设计师,从2013年夏天开始,她开始为一家设计公司在深圳等地的项目开展工作,而让邓小姐感到困惑的是,自己虽然为公司工作,但公司却迟迟不愿和她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缴纳社会保险。
在多次与公司协商未果后,邓小姐提出辞职,并将公司诉至区人民法院,要求公司赔偿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此时,公司认为邓小姐并不是公司员工,双方没有劳动关系,邓小姐是在为案外人工作。
庭审中,为证明自己的确属于这家设计公司的员工,邓小姐一连提交了20余组证据,包括公司的通行证,银行转账明细等等。而为了证明自己日常是接受公司实际管理人马某的管理,她向法庭提交了自己与马某的微信聊天记录,涉及日常费用报销事项等内容。虽然邓小姐为微信记录进行了公证,并证实该微信号就是马某,但公司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质疑微信的来源和真实性。
最终,法庭经过审理,认为邓小姐提供的一系列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并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实了她日常进出设计公司的工作场所为公司工作,公司向其支付劳动报酬、公司对她进行管理等事实,因此确认李小姐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公司不仅要支付李小姐未订立劳动合同的两倍工资差额,还要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等共计近8万元。
【案例评析】
虽然电子证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但实践中对于这些证据的取证、质证、认证仍然存在诸多难点。
一方面,在取证环节,基于电子证据的属性,其固定和提取需要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许多当事人取证需要借助专业的鉴定机构和公证机构进行,无形中增加了诉讼成本。同时,在当事人申请法院对电子证据进行保全时,往往还涉及到保全的范围、电子证据掌控方的配合度等等难题。
另一方面,当事人对另一方提供的电子证据自认的仅占二成左右,大多情况下,提供电子证据一方会通过公证、鉴定、证人辅助作证等形式对电子证据予以补强,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电子证据认证规则,部分公证、鉴定存在瑕疵缺漏,这些都增加了法院对电子证据认证的难度。
热点文章点击
- 01工伤赔偿标准2015
- 02工伤认定的情况、申请时间
- 03病假的天数是怎么计算的
- 04最新劳动仲裁申请书
- 05辞职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贴标准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