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傅达林:治理恶意欠薪刑法介入需有度
2010-08-28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恶意欠薪入罪,虽然能够强化用工企业履行劳动法义务的意识,其本身还必须限定在一定的“度”内,着力解决好定罪与量刑的实践性困境,以期从长远上有益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无论是立足现实民意基础,还是借鉴域外的刑事立法经验,在刑法中增设恶意欠薪罪都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因此,当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传出恶意欠薪入罪的消息,就引来舆论的广泛关注,普通民众更是拍手称赞。

  站在公民的立场,我无比期待刑法利剑的出鞘,斩向那些居心不良逼着工人“跳楼讨薪”、“摘肾讨薪”的恶意欠薪者;但当我们以法律的眼光来审视这一可能新增的罪名时,却不得不静心思量:新的罪名将会面临何种执法境地?又会带来怎样的司法效果?其最终能否承载得起广大民众对治理欠薪现象的期待?

  顺着这种思路,我们则必须关注恶意欠薪入罪所产生的意见分歧。在此次审议过程中,就形成了立场鲜明的对立观点。如有代表建议将草案中“情节恶劣”的定罪条件删掉,以免造成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打击困难;但有委员则表示,是否支付劳动报酬本质是民事行为,不支付报酬的情况非常复杂,这种情况直接定为刑事犯罪,可能会造成刑法和民法的冲突,建议再斟酌考虑。很显然,前一种观点主张扩大刑法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打击面”,后一种观点则认为刑法不宜过度介入民法调整范围。

  欠薪问题原本是合同违约现象,一般情形应由民事法律调整,即当事人可以通过打民事官司获得救济,再不济可诉诸劳动执法部门,以行政制裁震慑。而作为一种最有威慑力的“最后手段”,刑法将原本由民事和行政方法调整的行为升格为犯罪,除了考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之外,可能还需要重点关注新增罪名本身的逻辑性与可行性,以及在未来实践中的社会效果。

  就前者而言,草案中如果删除“情节恶劣”定语,则明显违背了刑法上犯罪构成中“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标准,打击面无疑太过宽泛,可能带来刑法滥用的危险。一方面,刑法对恶意欠薪的介入过广,实践中发生“选择性”司法的可能性增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公权屡屡“挟私报复”,制造出“诽谤罪”的背景下,谁能保证这一新罪不会再度成为公权“规诫”地方企业的法宝?另一方面,过度的刑法介入还可能带来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上的懈怠,民事司法化解劳资纠纷的功能会不会自甘弱化?行政执法的力度会否心存惰性?让人很是担心,刑事责任的确立会进一步加重目前劳动权益执法疲软的状况。

  其实,即便刑法能够退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将恶意欠薪入罪限定在恰当的范围内,也将面临一系列难题。例如对“情节恶劣”的界定,如果交由司法机关去解释,会否陷入定罪“时轻时重”的运动式思维?再如举证,实践中没有哪个老板会笨到承认自己是恶意欠薪,如此对其欠薪的主观恶性的司法认定就比较困难,举证也将成为困扰司法追诉的一大难题。

  由此观之,恶意欠薪入罪虽然能够强化用工企业履行劳动法义务的意识,其本身还必须限定在一定的“度”内,着力解决好定罪与量刑的实践性困境,以期从长远上有益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