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加薪是广东产业发展之福
2010-08-31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加薪对珠三角是喜是忧。日前,记者在广东采访了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鲁开垠教授,他表示,喜大于忧,加薪很合理,有利于实现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

  记者:本次珠三角的加薪潮背景是什么?

  鲁开垠:本轮企业加薪潮,其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加薪潮也不会来得那么快。

  但更主要的背景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形逆转。现在,我们可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更为残酷。劳动力不像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也不像本世纪初是无限供给,现在已经变成有限供给,这种有限供给与长三角、渤海湾经济发展乃至内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强劲需求增大有关。大量的农民工不需要长途跋涉就可以打工,家门口就可以打工。

  记者:据您的了解,珠三角加薪的情况如何?您如何看待加薪?

  鲁开垠:珠三角普遍加薪,涉及面70%以上,加薪幅度或大或小。

  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包括三资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缓慢,同时企业发展不平衡,因此调整也在情理之中。企业利润的增加和企业工资的调整有一个相关的互动机制,但是这么多年机制没有被激活,处在一个停滞的状态。现在的加薪应该说是让珠三角工资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来。对企业来说,短时间内的调整,负担很大,压力很大。

  总之,本轮加薪第一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订单减少,一些企业转移到长三角和欠发达地区,用工也随之进行转移,不加薪留不住人;第二是珠三角发展到今天,工资需要调整到一个合理水平。第三,内地经济在发展,薪酬在提高,珠三角也是水涨船高。

  记者:看来,本次加薪是内生的?

  鲁开垠:是的。本次加薪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态度是明朗的,就是政府不干预,企业内部进行协商。企业员工加薪的比例和幅度有多高,完全取决于珠三角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取决于企业内部员工和资方之间的协商关系。所以从官方层面上看,并没有采取限制,也没有通过官方的渠道直接要求员工顾全大局。

  加薪之利远远超过加薪之弊

  记者:加薪对珠三角到底利大还是弊大,企业都跑了,经济必然要受到影响啊?

  鲁开垠:加薪不是一件坏事,想得开看得远,不能仅仅看到企业增加成本,增加负担,发展增加阻力。实际上加薪不完全是这样的。

  加薪利大于弊。首先从产业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广东省目前搞的双转移,就是希望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来提高珠三角的产业层次和质量。因为本次加薪要求比较多的主要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另外是出口加工的企业。对于高科技的企业,因为是知识性的工人,知识性的技术人员,本来工资就比较高,不存在加薪的问题。通过加薪,如果你的企业能够在珠三角留下来,那么说明企业有竞争力、很有优势,如果稍微加薪如20%,就生存不下来了,说明这个企业本身竞争力就有问题,管理就有问题,就会转移,或者向粤北粤西转移,或者向湖南、江西、福建、广西进行转移。加薪的直接效果符合广东省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我们珠三角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看也是一件好事。珠三角多年以来一直依靠劳动要素的大量投入或者资本、土地资源、大量原材料的投入来获得经济增长,现在没有那么多资源来支撑这一模式。这一增长模式也带来负面的效应,比如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不可持续性。员工要求加薪对那些大量耗费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资源的企业,必须要在管理、技术上、经营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增加企业的效益。

  原来我们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现在可以通过进行技术改造,使用现代设备,替代人工,提高企业的技术、降低成本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且,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企业会采取产品的革新和改造,用新的产品和技术替代原有的产品和技术。

  另外,科学发展观第一条是以人为本。企业利润增长多少倍了,工资才增长十几个百分点。这样不合理。资方利润要增加,员工工资也要增长。

  总之,这次加薪促进企业转变发展的思路,实现珠三角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珠三角的区域竞争力。

  记者:您说利大于弊,那必然有弊,主要在那些方面?

  鲁开垠:弊端之一就是成本增加了,市场拓展能力就会减弱,因为市场拓展也需要资金。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可能比较大,因为这类企业的利润比较低。总体而言,对资本来源多样化的企业影响小,比如上市公司可能不受什么影响,倒是对资金来源单一的企业影响大;对大企业影响小,因为其有规模效应,比如美国宝洁公司就没听说受到什么影响,安利公司也没有影响。其实富士康也没有影响,因为加薪的幅度仅仅是20%,而其基数比较低,即使加也就几十块钱,没有多大影响。

  而且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既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高端产品,比如苹果的iphone就在深圳宝安生产,其实它的成本消化能力是很强的。现在富士康走到郑州,选取河南设置新厂,不是说它受不了珠三角的薪酬水平提高,我想更多的是它要做新的市场布局,是为了就地取“才”。企业就是市场的知风鸟,几年前东莞的台商企业迁徙到长三角,如江苏的昆山,这些都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

  记者:难道不会影响到广东的就业?

  鲁开垠:广东的就业从来就不是问题,广东还吸纳了大量的就业,广东的户籍人口是8000多万,广东的常住人口是9000多万,如果算上流动人口是1.1亿。外来的人口加大了本土的就业压力,但就业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在广东只要你想干活就一定有活干。

  而且,就业本身就是市场调节。一个地方不可能消灭失业,西方国家不超过两位数可以接受,在我国失业率到9%就算比较高,而广东控制在3%之内没问题。事实上,广东省政府做了很多就业方面的工作。

  加薪之余还需做好软环境

  记者:看来,加薪是比较符合广东整个产业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在薪酬提高的同时,广东省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以化解薪酬提高的影响、让产业规划和发展规划更好地实施?

  鲁开垠:当然有。我认为首先是加强软件建设。为企业提供非常好的营商环境。

  以前广东的发展,有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倾斜,但现在政策上已经没有特别的了,甚至内地的政策比广东还要宽,因此只能在软件上下力气,出台一些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则和议事方式,出台符合国际惯例的一些地方政策法规,为企业参与竞争保驾护航,使其既来之则安之。

  事实上,2007年底开始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广东省企业的营商环境、产业环境和下一步的发展环境,都起着有利的效果。而且,从2008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珠三角发展规划,现在正在推进,这些都有利于改善珠三角的硬件和软件。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