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延长退休年龄,让人很不安
2010-09-13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9月10日,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透露,目前,我们对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进行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来研究。我们注意到国外有一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国外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最近有一些国家发生了比较大规模的游行。(9月12日《羊城晚报》)

  尽管“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研究中”,但还是让人油然而生不安之感,从目前各种态势来看,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是迟早的事。诚然,我国正在迈入银发社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但与此同时,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同是老龄化社会,我们是未富先老,当我们垂垂老矣,何以心安?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的丧失,将可能导致人均GDP、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以及公共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大。这些的确都是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纾解这些现实命题的严峻性。但在笔者看来,延长退休年龄不能率尔操觚,首先应征求民意,今年3月,某门户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反对延迟退休年龄,仅有1成多的人支持延迟。

  为何反对?也许不少网友的心声能说明这一点。有网友称,“看到这个消息太灰心了,目前到了60岁左右,就已经有很多疾病了,按照目前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开支,怕看病都没钱啦,难道自己缴付的养老金到死才发回带下棺材吗?”还有网友分析,“同意延长退休年龄的是:一、恋其高位者;二、工资福利优厚者;三、养尊处优者;四、专家。反对的是:一、被就业者;二、被工资增长者;三、基层为牛马者;四、自我缴纳养老保险者。”也许这些说法不尽全面,也有偏颇之处,但这些都是民意的呈现。

  应该承认,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工人等工薪阶层来说,他们自然很希望按时退休,因为一旦到龄退休,就意味着就可以享受到应得的社会保障,从此不必再辛苦上班;对于那些自费缴纳养老保险的人,当然更希望不延长退休年龄,否则,延长几年退休年龄,他们就要多缴纳几年的养老保险。经济本来就不宽裕,一延长无疑会更加捉襟见肘,同时,越迟享受到应得的社会保障,就越意味着越得打拼,身体的消耗程度越大,身体一旦差病弱的地步,即便有机会享受养老金,还能享受几年?因此所谓的“难道自己缴付的养老金到死才发回带下棺材吗”也不是没有道理。

  需要探讨的还有,延长退休时间与养老基金亏空有没有直接联系?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目前遇到的一大问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对此,一些官员和学者纷纷称,“提高退休年龄是养老金‘空账’问题的新对策”,“延迟退休对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危机有积极作用”。诸如此类的设想,显然是锯箭疗法,典型的转移矛盾。按照这种逻辑,干脆国人老了都不领取养老家,或者退休年龄延长到八九十岁,一退休命就亡,根本不需领取养老金,如此一来养老金也就不会亏空了。有专家测算发现,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看来,延长退休年龄,真是弥补养老金亏空的“好方法”!试问,那些官员和学者为什么不追问,养老基金为何亏空?如何让养老基金生利?

  此外,一旦延长退休年龄,必将加重当前的就业难,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透露,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30万人,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有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约2400万人。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我国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就业之难,可以想象,一旦延长退休年龄,无疑加大适龄劳动力的就业难度。

  延长退休年龄不如强化社会保障。尽管我们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但让国人老有所养,靠的是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而不是打延长退休年龄的主意,打量西方一些国家,他们同样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他们在社会保障上用力甚大。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上加大投入,对社保体系进行科学设计,从而国人才会“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从而实现老有所安。此外,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当然会逐渐消失,但应该看到,欲遏制这一趋势,逐渐放开一胎化未尝不可行。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