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解读“三大计划”:优势升级,续写“江苏制造”新辉煌
2010-09-13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江苏省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的发布,无疑是省委省政府基于对江苏经济现状及全球发展规律深刻准确把握之上的审慎决策——

  目前,在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分类中,传统产业占有70%左右的比重,而列入“升级计划”的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四大行业,规模在全国分别位居第一、二、三、四位。

  当下,大量的传统产业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再次显示出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特征,选择优势产业作为升级重点,切合江苏产业发展实际和转型需要。“江苏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为了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则是以‘存量调整’的思路和手段,继续保持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谈起“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编制起草组成员、省经信委主任陈震宁一语中的。

  从“靠资源”转向“靠创新”

  全省冶金行业企业每年所需铁矿石90%依赖进口和外省采购,相比国际先进水平,我省水泥行业每年多消耗200多万吨标煤……长期以来,低水平重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在我省传统产业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发展受环境和资源的“硬约束”不断增大,从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迫在眉睫。

  先进产能要发展,需要落后产能腾空间。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升级计划”确定,将通过能源审计、项目环评、清洁生产、差别电价等多项措施,为先进产能的发展保驾护航。今年,我省制定的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中,涉及四大行业的有:炼铁80万吨,炼钢60万吨,焦炭60万吨,水泥75万吨,玻璃14.5万重量箱,造纸3万吨,皮革10万标张,印染2.5亿米,化纤15万吨。

  空间腾出了,需要注入自主创新的原动力。虽然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跃居全国第一,但相比产业发展要求,还有不足,突出表现在我省传统产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整体工艺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数据可以印证: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0.8%的平均水平。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产品层次自然不高,目前,高技术高性能纤维与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滞后,新型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成品钢材中附加值低的棒、线、型材仍占45%,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应用相对滞后。

  实现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升级是必由之路。如何理解“计划”提出的3年完成15200亿元的技改投入?陈震宁介绍,“十一五”前四年,这四大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入14700亿元,年均增幅18%以上。在这个增幅基础上再提高2个百分点,测算出了15200亿元的技改投入规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大力度的技术改造,比较快地促进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由此培育形成江苏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升级计划”明确,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0家;尽快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升级的47项重点关键技术;实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滚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创新驱动能力强不强,升级计划给出了“考核”指标: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速要高出全部产值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品牌竞争推动“高端攀升”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陈震宁分析,这些传统产业,不管经济发展到哪个阶段,国际国内都会有市场需求,有发展空间,有提升潜力,完全可以通过新产品新品牌,巩固扩大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说到品牌,一直是制造业大省江苏的“短板”。江苏产品结构中,终端产品比重较低,产品贴牌现象比较普遍。而只有加工订单,缺乏自有品牌,竞争优势难免短暂。采访中,有企业告诉记者,贴牌加工制造1套名牌服装、1件品牌家电产品,企业所得利润不足全部利润的10%。

  这里,陈震宁还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品牌经济”的指标。“品牌经济”通常指该地区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利润率较低的棉纺织业占全行业比重高达32%,但品牌经济比重不足30%;洗衣机、家用空调、电冰箱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低于相关省份。”

  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升级空间。“省经信委将推进品牌战略,通过专项资金等手段,支持传统产业新品牌的培育,力争到2012年品牌经济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朝高端发展,向两端延伸,将设计、营销掌握手中,把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这是制造业进入“以质取胜”时代,江苏对传统产业进行适应性调整、重塑优势的关键路径。

  陈震宁介绍,“升级计划”中一大转变就是,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就需要企业由制造环节为重,转向研发生产营销并举。省经信委将推动企业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内外贸并举,两条腿走路,提高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即便在传统的纺织服装业,以高级面料做成的品牌西装也能卖出万元以上的价格,设计生产营销一体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优化资源配置的“双核路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涌现更多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兼并重组,培育更多企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破规模小、产业较分散的必由之路。

  眼下,集聚化发展水平不够高,生产集中度较低,已成为制约江苏传统产业做强的瓶颈。2009年,8829亿元的纺织行业营业收入由12421家企业分摊,9354亿元的轻工行业营业收入来自全省10801家企业,建材行业至今没有超50亿元企业,销售收入1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只占全行业的7.1%、11.3%。

  有了这样的理性分析,就不难理解江苏为何倾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群,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升级计划”中明确了目标,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产业集群达到30个。

  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两条核心路径:除了空间资源,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传统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比重,而且劳动力成本在企业成本中也占有相当比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此,“升级计划”提出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11%以上的目标。按照2009年四大行业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16万元的标准,以11%的比例,三年后将提高到每人每年22万元,企业的竞争力会因此大大增强。传统产业的“升级”内涵,从这里也能得到印证。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明显提升经济效益。陈震宁分析,“十一五”前四年,这四大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年均增幅13%、14%左右,通过转型升级,今后3年四大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按年均增长13%、利税年均增长15%左右预计,2012年将分别达到46000亿元、4200亿元。

  “46000亿元,预计可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8%。虽然,这一数值会比2009年下降3.5个百分点左右,但其原因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有更大幅度的增加,这符合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他解释说。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