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广东产业转移渐有成效 劳动力区域结构优化
2010-09-19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和标准化研究院近期对数以百万家的组织机构代码进行调查,以了解广东“双转移”战略实施两年多以来的成效。两大机构昨天向本报通报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珠三角产业渐有转移,而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珠三角与东西北劳动力一增一减的趋势明显,劳动力区域结构优化势头明显。总体而论,广东省“双转移”已初显成效。

  产业渐有转移??

  东西北地区组织机构增幅紧跟珠三角,珠三角产业结构渐趋“三二一”

  课题负责人、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梓桢研究员表示,一个地区的机构数量越多,其经济发展越有活力,经济发展规模也就越庞大。因此,对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及东西北地区两大区域板块的组织机构代码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广东省产业转移推进的情况。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从2007年到2010年,广东在组织机构的绝对数量上,无论是珠三角、东西两翼地区,还是山区,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珠三角地区仍然保持着“龙头老大”的地位,组织机构的比重一直超过整体数量的80%。

  但在珠三角地区保持着“龙头老大”地位的同时,东西两翼和山区也正在悄然追赶。2010年与2007年相比,西翼和山区的组织机构数量增幅分别为22.5%、21.8%,都超过了20%,与珠三角地区26.2%的增幅差距较小,只有东翼地区16.1%的增幅相对偏低。

  就城市方面来看,深圳在组织机构的数量上一直占有绝对优势,远远高出其他地级以上市,虽然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但东西两翼和山区与珠三角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广东的组织机构数量增幅最大的5个市区分别为广州、东莞、惠州、河源和肇庆,增长比例分别为38.4%、33.9%、32.4%、31.8%和26.6%。属于东西北地区的河源“后发优势”明显,跻身增长最快的前五位。郑梓桢表示,这种差距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西两翼和山区经济发展势头趋好,“也间接显示出‘双转移’战略的影响正在逐渐凸显出来”。

  除了总体概况显现出产业转移初见成效外,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在第一产业中,与2007年相比,2010年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4个地区的组织机构数量增幅依次为:51.7%、53.4%、47.9%、76.6%。其中山区的增幅最大,远远高于其他3个地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在第二产业中,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4个地区的组织机构数量增幅依次为:19.6%、15.0%、14.9%、13.4%。

  珠三角增幅最大,但东西北地区的增幅与珠三角相比差距相对缩小,由于东西北地区内生的工业组织尚属弱小,该地区第二产业组织机构增幅与珠三角增幅差距的缩小,显然是产业转移加快的结果。在第三产业中,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四个地区的组织机构的数量增幅依次为:28.7%、15.8%、23.8%、22.3%。珠三角地区依然在增幅上高于其他地区,但西翼和山区同样增幅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与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的组织机构数量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由28.8%下降为27.3%,但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由70.8%上升至72.2%。对此,郑梓桢表示,这从一个侧面显示:随着区域经济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演进开始呈现出“三二一”的序列发展倾向,这是“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的”。

  劳动力“一增一减”??

  珠三角(未包括穗深)3年减少122万劳动力,东西北地区增加38万

  据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和标准化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0年与2007年相比,珠三角地区(未包括穗深两地)的劳动力减少122万多人,缩减6.7%;而东翼、西翼和山区3个地区则分别增长12万人、1.5万、25万人,增幅分别达4.6%、0.5%、6.5%。一增一减,东西两翼和山区在劳动力上,与珠三角形成鲜明对比。

  以东莞和佛山为例,2007年以来,东莞、佛山两市的劳动力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与2007年相比,莞佛两市的劳动力分别缩减了14.2%、22.1%。郑梓桢表示,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从流向上看有利于整个广东省的长远发展,同时表明“双转移”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

  据了解,在第一产业中,与2007年相比,2010年各市区的劳动力数量增长、增幅排在前五位的都来自东西两翼和山区各市,东西两翼和山区各市区的劳动力无论在数量还是增幅上,明显高于珠三角地区。

  在第二产业中,珠三角的劳动力数量下降趋势非常明显,而东西两翼都略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

  在第三产业中,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呈现了良好的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58万余人,增幅达8.5%。尤其是东莞、佛山的劳动力增长,分别达到了近78万人、17万余人。

  郑梓桢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作用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会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头,总的就业人口特别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会出现减少的现象。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珠三角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将来仍然是劳动力的“洼地”,还需要大量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进驻。从长远来看,珠三角的就业人口将呈现“先抑后扬,先减后增”的发展轨迹。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