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招聘条件不清晰,小心陷阱
2010-12-15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招聘旺季的到来,众多求职者怀揣简历,纷纷外出寻找各自心仪的单位。但记者注意到,有个别企业或许是为了掌握所谓的主动权、话语权,所列出的“入职条件”有的模棱两可,有的很容易产生歧义,以至不少求职者纷纷掉入这样的“文字陷阱”中,这着实值得关注并加以进一步的规范。

  比如王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就是由于招聘单位含糊不清的入职条件而陷入尴尬。原来王女士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拿到了一家心仪公司的《录用通知书》,正当她怀着欣喜之情,提交了各种入职报到时所需的证明材料后,却突然被告知“取消入职资格”,理由是“函调不符合要求”。这下她懵了,什么函调的,她根本不知道啊!关键的是,她已经辞职回不去原单位了,而新单位又不要她。

  记者在王女士提供的材料中看到,原来单位列出的招聘条件当中有一条“如未在截止日期前收到原单位复函调查,或调查结果跟此前提供的信息不符合,或有其他的工作表现和离职问题,单位有权取消入职资格。”初看起来,似乎并无不妥,但仔细推敲,却是漏洞百出:一、“复函调查”,调查到哪一家?因为员工之前可能在好几家单位工作过,就像王女士,单位竟调查到她先前工作过的一家有过节的单位去了。二、“未收到调查报告”就要取消入职资格,未收到报告并不是职工造成的,也要取消吗?三、“提供信息不符”,如果是调查有误也怪职工吗?王女士就是这个情况,明明是单位搞错了,现在也算到了她头上。四、“工作表现”,什么标准、如何评判呢?五、至于“离职问题”更是荒谬,职工跳槽都要离职的,什么样的“离职”不能录用呢?

  小李现在也遇到类似情况,新岗位失去不说,还背上一个“不诚实”的罪名,因为单位说他的文凭有问题。原来,单位需要的是“全日制”文凭,而他是业余大学毕业的。但业余大学、自学考试,包括网络大学,只要国家承认的学历都是合法有效的,况且招聘时单位并没有注明,只要求“大专以上文凭”就可以了。还有外来民工小张,身份证是当地公安部门搞错的,他现在正申请改正,却也被单位以“提供信息有误”而取消入职资格,他为此感到很冤枉。

  这些模棱两可的字眼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无形之中使用人单位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现在面对职工的交涉,他们则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解释,职工一时很无奈。但有关专家指出,用人单位这样做,其实也是大有风险的,一旦对簿公堂,根据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在单位,即由单位提供职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而这些“录用条件”一要事先列出告知,二要劳动者确实违反,即本人有责,三要不至于产生歧义,并不是单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若用人单位构成非法解雇的,是需要承担双倍赔偿责任的。即使有的职工还未上班,但造成职工损失的,职工也是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的。

  所以,“入职条件”看似一张简单的文书,其实当中蕴涵了一定的法律规定、逻辑概念。

  作为HR应对每一条入职条件加以斟酌,使之准确无误,合法有理,并在劳动者入职前详尽告知,入职后严格考核。因为这项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日后纷争的处理,所以工作一定要做在前面,而不是等有了争议再去规范。而劳动者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应多留一个心眼,对不明确的条款及时提出疑问,避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造成被动。

.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