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社交中,你看中对方头衔吗?
2011-01-04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记得有一次去同学家做客,无意中拿起他书桌上的一张,吓我一跳,名片的头衔上赫然印着“销售主任”。可他明明只是一个销售员。据闻这种现象很普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昕:用假的东西忽悠别人,获得利益,是一种诈骗。如果我们不对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头衔通胀”现象就会愈演愈烈。这不仅会给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还会让靠虚名就能轻松获得财富的观念越来越重。

  如今,一些企业喜欢向员工派送各类唬人的头衔,一个小公司都会涌现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一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这些情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头衔通胀”。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93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9%的人感觉当今社会“头衔通胀”现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80.9%的人认为“头衔通胀”源于当前社会重权

  “我们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就有七八个‘总’。”上海市某公司职员吴莉告诉记者,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公司里只有俩人是真正的老板,给其他人安上“总经理”、“总监”等头衔,就是为了让他们出去谈业务方便一点儿,“没办法,现在社会上就认这些称呼。”

  湖北省某大型电器公司销售经理范巍巍发现,现在瞎印头衔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个人。很多名片上的“客户经理”、“大区总监”,其实就是业务员。所以,他如今接到类似唬人名片后,只是一笑而过,“在路上就扔了”。

  不过,范巍巍也承认,名片上的头衔就像“敲门砖”,“我们谈业务都想跟公司的‘一把手’谈,所以才会注意名片。如果不是‘一把手’,只是业务经理或者主管,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跟他周旋。我知道他们没有决定权。”

  本次调查显示,70.5%的人坦言,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看重头衔。

  “头衔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说,“项目经理”当然比“业务员”听起来更专业,更有发言权。这也能满足员工自身受尊重的需要,一个“膨胀”的职位,也可能带给员工更多的资历证明。

  据了解,其他国家也曾出现过“头衔通胀”的情况。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公司无力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就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以此留住员工。

  陈曦认为,目前我国“头衔通胀”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一种情况是公司发展的需要。原来一个岗位对应一个职能,当企业逐渐壮大时,一个岗位对应很多职能,就需要全新的职位名称。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不能为员工提供升迁或加薪的待遇,只能给员工“涨”头衔。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出现“头衔通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官本位”,很多人将地位和级别对等起来。“如果职衔太低的员工去见客户,客户一是会觉得自己‘跌份儿’,另外普通员工也没有‘拍板’的权力。所以,现在有些企业有两套职衔的管理方法,一种对内,一种对外。”

  “中国人特别好面子,大家在与人交往时都看重头衔。普通员工成为‘地区经理’,不仅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开展业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满足虚荣心。”刘昕说。

  “头衔通胀”现象普遍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80.9%的人首选“社会重头衔,其实就是重权力”,其次是“虚荣心作祟”(67.9%),52.9%的人选择“单位创造头衔满足员工升职希望”。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满足员工受尊重的需要”(36.3%)、“单位希望员工认识到所负责事务的重要性”(33.2%)、“经营理念的体现”(18.6%)、“行业人才紧缺,拔苗助长”(14.4%)等。

  68.7%的人反对“头衔通胀”

  “‘头衔通胀’对人才的长期管理和培养很不利。”陈曦指出,企业应根据职能定岗位,在做人才梯队和后继人才选拔时,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虚设职位,会带来很多模糊信息,制造混乱。

  陈曦说,“头衔通胀”也不利于员工的自我定位。在“通胀”的头衔中,员工容易迷失自己,毕竟这样的头衔和个人的实际能力不完全对等。这也会引导和暗示人们争名逐利。他建议人们在对待头衔时,应有一颗平常心。

  “头衔通胀”会带来什么后果?调查中,人们评出的前三位是:“会引起社会浮夸之风”(79.5%)、“更加争名逐利”(75.5%)、“头衔贬值”(70.5%)等。另有15.8%的人认为,这有利于营销,9.8%的人认为“涨”头衔有助于员工承担更多责任。

  “也许每个人都会说‘头衔通胀’不好,但具体到你自己身上,你会怎么办?”范巍巍曾看到一张朋友的名片,“名片上写着某某商贸公司‘总经理’,再往下看,公司地址就是他家的住址。我很清楚,根本就没什么商贸公司存在。后来问起朋友,他说自己在倒腾点儿小生意,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就印了这样的名片。”

  “为了增加信任而用假头衔,是不是很搞笑?”但范巍巍觉得,这一现象很常见,很多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都在拼命给自己加码,“不这么做,很可能就没生意。”

  调查显示,74.2%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头衔通胀’的时代。面对这种现象,69.0%的人表示反对,仅有10.9%的人表示支持,其他20.1%的人表示无所谓。

  在刘昕看来,“头衔通胀”反映了社会普遍缺乏诚信和规则,人们的价值观出了大问题。“为什么人们说出自己名不副实的头衔时,一点儿都不脸红害臊?”在很多会议上,刘昕发现,一些做咨询和培训的人,会很坦然地拿出印有某某大学“客座教授”的名片,“其实有些人只是去作过一场讲座,怎么就成教授了?更奇怪的是,这么明显的欺骗,也没人去查问和惩处。”

  “很多人说这是包装,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假头衔。用假的东西忽悠别人,获得利益,是一种诈骗。”刘昕认为,如果我们不对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头衔通胀”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不诚信的人得到好处,大家就都会去效仿。这不仅会给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还会让靠虚名就能轻松获得财富的观念越来越重。”刘昕说。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