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就业难成中国学子最强拦路虎
2011-01-04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上大学是很多孩子怀抱却难以实现的美梦。经过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大学;但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却又成了新问题。

  高校扩招

  高校规模大比例提高

  根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增幅达7倍之巨。

  从招生人数看,1998年之前,全国高校每年招生数目缓慢增加。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达到160万。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29万,几乎比1998年增加了5倍。

  大学扩招,全国从最初5%的毛入学率一跃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短短10年,“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事实上,早在2002年,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目标。而这一变化,西方国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十年前能否上大学还是每个学生和家长最担心的问题,而经过这十年,大家更关心的是,能不能上更好的大学。

  除了毛入学率的大幅度提高,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高考也不是那唯一的独木桥,在国内读大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在国际上寻找好的教学资源,从本科,甚至更早开始就出国求学。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中,考生已经开始慢慢地走出绝对弱势的局面,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通识教育

  本科教学从专到通

  十年前,考生和家长会为上大学读什么专业想破脑袋,因为所读专业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以后做什么工作,甚至一生的走向。但是对于在中学期间只接受了基础课目学习的考生来说,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教什么、学什么,是否适合自己。即使做出选择,很多时候也会被调剂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所以不乏听说这样的故事,因为学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一些学生几乎是半放弃地过完大学阶段,这同样像一场带点盲目的赌博。

  另一方面,高校也认识到,本科并不是受教育的终点,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后,本科狭窄的专业定位就非常尴尬,不利于学生跨学科发展,也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于多学科综合人才的需求。一些研究型大学的老师提出,本科阶段教学其实应该推行通识教育,让本科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准备阶段。

  在十年前,以北大元培学院、浙大竺可桢学院为代表,高校开始尝试对本科生进行通识化教育,淡化专业概念。采取的模式多为在低年级上通识基础课,到了高年级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来选择专业学习。除了在实验性的院系推动通识教育外,许多学科都加强了通识科目的比例,比如在有的学校,文科专业学生也要学习基本的高数、物理,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必须修读文学、艺术等。

  通识教育推行几年后,开始逐渐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本科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了本科教育的改革,实现大类招生,让学生能在真正了解各个专业后再去理性选择。

  除了通识教育,本科教育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分层化。比如在清华经管学院会根据学生今后不同的志向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而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追求更是让很多高水平大学在本科生中优中选优,因材施教。

  国际交流的加强也是高教十年来人才培养的显著变化。十年前,大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比例并不高。如今,不少学校每年都要送好几千学生到国外院校进行短期交换学习,而国内的教室里也经常能发现前来交流的外国留学生。

  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成社会问题

  十年前,大学毕业生被比喻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少单位以招到好大学的毕业生为荣。而如今的局面却恰恰相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本科生毕业后难找工作,连研究生也为找工作发愁。

  从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这些年来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毕业人数高、待就业人数高,就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国家现已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政府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倾斜,但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一个难题。

  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仅仅归结为高校扩招,大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心态不好,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因素。

  为了应对就业难,高教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研究生扩招。为了改变研究生的结构,国家近几年大力推动研究生改革,推出相对学术型学位的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并把所有扩招的比例都用在专业硕士上。另外,在求职方向上,公务员成为越来越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位,报考人数与岗位的比例屡创新高。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