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网-行业领先的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劳动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惠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嘉兴 长沙 长春 成都 常州 广州 贵阳 昆明 上海 深圳 泉州 石家庄 呼和浩特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南京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劳动法律网 > 劳动新闻 > 正文
保障劳动者高温权利 要立法更要执法
2011-06-22作者:未知来源:北京青年报

  进入6月份,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出现高温天气,有些地区对高温下露天工作的人员发放了高温津贴。高温天气离我们越来越近,能否拿到高温津贴,享受到高温权利,无疑是劳动者关注的现实问题。在我看来,面对高温天气,一方面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报,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关心高温下的劳动者,给他们送去制度清凉剂。

  按规定,高温津贴在每年6月、7月、8月、9月发放,在企业成本费列支,不得计入最低工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给予高温关怀,支付高温津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好多地方都出台了保护劳动者高温权利,发放高温津贴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对劳动者高温权利的重视。但是,近年来,劳动者的高温津贴执行情况并不理想。调查显示,多数机关与大型企事业单位为员工发放了高温津贴,但一些中小型私企没有发放高温津贴。高温津贴差距很大,每月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受高温伤害较少的空调房工作群体,可享受优厚高温津贴;而受高温伤害较大的露天作业者,获得的补贴反而很少或根本没有。

  在习惯思维里,高温津贴是一种单位福利,而福利的好坏由单位经济效益、领导价值取向等因素决定。再加上单位与职工之间地位不对称,除非单位主动发放,职工一般不敢找单位要高温津贴,或者对津贴数额提出异议。由于高温津贴以福利形式来体现,没有成为员工的权利,也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据了解,不少国家制定了整套应对高温的劳动保护法律。而我国在高温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1960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暂行”了51年之久,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具备强制效力,根本不能保护高温劳动者的权利。而《劳动法》对高温劳动保护的规定又比较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由于高温保护缺乏强制执行力,劳动者没有与老板叫板的底气。

  虽说卫生部等四部门在2007年7月就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作业,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但由于缺乏处罚细则,通知精神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

  到底该如何保护劳动者的高温权利呢?我认为,这不能寄希望于用人单位的利润血管里自动流淌道德血液。几个部门高温时节发一个通知,弄一个规定,也未必就能帮助劳动者兑现高温津贴。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赖于高温立法。

  而在高温立法缺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发通知,限制高温作业,规定地方高温津贴标准,虽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劳动者的高温权利,但是至少表明一种态度,给劳动者送上了制度清凉剂,还可以为国家高温劳动保护立法准备条件,积累经验。

  尤其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一旦发了通知,定了制度,就要千方百计落实,相关执法部门一方面主动出击,到一线查处没有兑现劳动者高温津贴的用人单位;另一方面要认真受理劳动者投诉,处罚违规单位,并在媒体进行曝光,促使用人单位尊重劳动者的高温权利。如果制度执行缺乏刚性,有关部门对高温津贴的重视可能只剩下“以通知落实通知,以文件落实文件”。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