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还远没有结束,虽然劳动力局部出现了短缺,但劳动力剩余阶段仍未结束。而在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只能新增800万至9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从长期趋势来看,假定我们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6%提高到75%,就意味着将有4亿至5亿农村人口将成为城市人口。要想适应这一过程,就需要继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来吸纳这些劳动力。因此,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其放在战略优先的位置。
记者:对于就业工作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的原因,一些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有过论述。作为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方面问题的专家,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王小鲁:当前我国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 “双过剩”的局面,资本过剩主要是储蓄过度的结果,是当前经济存在结构失衡的表现,劳动力过剩则是由我们的现实国情和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失衡所决定的。当前,我国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还远没有结束,虽然劳动力局部出现了短缺,但这种短缺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剩余阶段已经结束了。目前看来还是以结构性短缺为主,即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差不多有1000万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而在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只能新增800万至9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劳动力在总量上实际还是供大于求,就业问题还是相当严峻的。
同时,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现在的城市化率还只有46%,和发达国家70%至80%的城市化率相比,还差得非常远。假定我们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6%提高到75%,就意味着将有4亿至5亿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中来,成为城市人口。我认为在未来的20年至30年中,这个过程要逐步完成。要想适应这一过程,就需要继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来吸纳这些劳动力。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将就业工作放在战略优先的位置。
扩大就业需要和促进城市化协调起来,统一考虑。当前,大量的农民工仍然处在城乡之间的漂移过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不能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还不能把家庭带到城市里来,还不能融入到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种情况与我国面临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相冲突。
记者:您刚才谈到城市化率提升对就业的要求,这一提升除要求较多的工作岗位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
王小鲁:随着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转变的出现,我们会逐渐走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所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在这个模型里,由于劳动力存在无限供给,工资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活动的进行,我们可能会逐渐走出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未来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可能逐渐放慢,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可能结束。
随着这种转变的发生,工资水平有可能和过去相比有比较快的上升。这也有利于解决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过低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劳动报酬和GDP的增长相协调、相同步。但是,这还需要在政策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扩大就业机会,吸纳继续转移的劳动力。
记者:我们是否可以从您的上述话里推断,就业工作也应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良好互动呢?
王小鲁:是的。我认为扩大就业需要和促进城市化协调起来,统一考虑。如在当前农民工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大量的农民工仍然处在城乡之间的漂移过程中,他们中很多人还不能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还不能把家庭带到城市里来,还不能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种情况和我国现在面临的大规模城市化、和未来20年到30年所需要推进的城市化过程是存在冲突的。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调整,从单纯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关注大企业,向更多地关注小企业转移,以扩大就业。同时,应该降低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准许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民营企业促就业的作用。
记者:您刚才谈到劳动力过剩和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失衡有关系,对于这一矛盾,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解决化解?
王小鲁: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过度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过度关注大项目投资,对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特别是统计上所谓的 “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就是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关注不够。它们的发展状况怎样,在常规统计中是看不到的。但是,从整个经济来看,这些小企业承担了整个中国非农就业的一个非常巨大的部分,几乎是半壁江山。
现实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他们面临的市场环境相对不良,他们在融资方面面临障碍,特别是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还比较高,小型金融机构没有发展起来,而大银行没有积极性给小企业提供融资,这使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而这种局面是非常不利于小企业发展的。所以,政府需要通过政策调整,从单纯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关注大企业向更多地关注小企业转移,以扩大就业。
同时,降低部分行业的进入门槛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们存在着若干垄断性的行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过高,使很多民营企业和资本难以进入,此种状况的存在同样也是不利于扩大就业的。要树立就业优先战略,我们还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
消费需求不足和就业是两个关系紧密的内生变量,他们互为因果、互相作用。而扩大就业,有利于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回升,有利于扩大内需,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就业机会的扩展。
记者:针对为确立就业优先战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问题,您已经谈了很多。那么在您看来,就业优先战略的确立是否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呢?
王小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我只谈一下就业对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可能发挥的作用。我国现在存在经济结构失衡,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消费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居民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过去10多年中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现在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这样的比重显然过低了。而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就影响了我国就业机会的扩展。反过来讲,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间的比重也很难提高,因此也是导致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逐步解决一些瓶颈问题,促进就业的扩大,也有利于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回升,有利于扩大内需。因此,消费需求不足和就业其实是两个关系非常紧密的内生变量,他们互为因果、互相作用。扩大就业,实际上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目前面临的结构失衡状况。
热点文章点击
- 01工伤赔偿标准2015
- 02工伤认定的情况、申请时间
- 03病假的天数是怎么计算的
- 04最新劳动仲裁申请书
- 05辞职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贴标准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