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环卫工人工资增长有障碍
上海市总工会、市绿化市容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保局、市建交委等组成了上海市环卫行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调研小组从 2010年3月开始历时6个月的调查显示,环卫一线职工收入增长缓慢,缺乏正常增长的机制。目前全市环卫行业市、区县级管理的在岗职工39368人,一线职工33357人,占在岗人数的84.7%.从户籍结构看,外来务工已逐步接近本地从业者,尤其在人工道路保洁,3个人工道路保洁工中有2个是非沪籍。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不足1/4.从学历结构看,初中以下超过八成,技师严重缺乏,全市环卫职工只有高级技师23人;技师121人;高级工7 01人,而普工达到37023人。
经费投入不相适应职工收入增长缺乏保障
目前,各区县财政对环卫企业作业经费投入,主要看本区域财政实力。近年来国际性的会议、会展、论坛、交流等重大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在上海举办,环卫职工原先作业量、作业标准和作业范围均在不断提高和扩大,但作业经费却没有同步、按比例增加。转制后的企业仍承担着20-30%的公益性服务,却得不到有效补偿,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不得不挤压人工成本增长空间,造成职工收入增长缓慢。
一线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保洁工最累收入最低
调查显示,一线环卫职工收入偏低,人工道路保洁工工作最累,收入最低。全市一线在岗环卫职工人均月收入2192元,低于全市平均工资39%.在一线职工中,拥有人数最多的人工道路保洁工工作强度大,要求不低,但收入却是最低的。
加班费成为一线环卫职工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调查显示,一线环卫职工劳动时间相对较长,职工超时和延时加班已成为普遍现象,超时和延时加班是其提高收入的唯一途径。有的最多每周工作超过国家劳动法规定17.6个小时。
行业性质定位模糊职工收入缺乏增长机制
作为非完全市场竞争特点的服务性行业,环卫企业具有社会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的双重属性。然而,当社会在需要环卫企业提供环境公共产品的时候,就刻意强调环卫企业的公益性;在考虑支付作业经费等时,又把环卫企业当成完全的市场竞争经营性企业。
调查显示,环卫行业单位从事业转为企业后,一些人就认为环卫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是企业内部的行为,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和盈利水平来决定职工的工资增长。但实际上,现有体制下环卫企业盈利能力普遍较弱。转制6年内,大部分区县的环卫转制企业仅提高过一次工资;条件好的区县也是在2-3次左右。
热点文章点击
- 01工伤赔偿标准2015
- 02工伤认定的情况、申请时间
- 03病假的天数是怎么计算的
- 04最新劳动仲裁申请书
- 05辞职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贴标准如何确定